您好!欢迎来到圆居地产!

中山户籍老人数创历史新高 将打造“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作者:发布时间:2017-01-19 次浏览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绝大多数老人倾向居家养老。


  昨日,记者从中山市民政局获悉,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山市户籍老年人约25.2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66%,户籍老人数创历史新高,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据了解,将居家养老发展与养老机构改革密切结合,引入社会力量整合利用养老机构基本设施,发挥养老机构专业服务优势,推进敬老院从院内走向社会,服务社区老年人,打造“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成为中山养老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共有10个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镇敬老院内,对敬老院的部分建筑和设施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运作管理。



  97%以上老人倾向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


  据中山市民政局开展的多项养老调研显示,受相对宽松的居住环境和传统的养老观念影响,中山市老年人愿意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不足3%,97%以上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破解养老难题首推的工作。为此,从2006年底起,中山市试点为散居“三无”孤寡老人提供家政服务。2011年底起在全市各镇区全面推广居家养老上门家政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60周岁以上,有上门家政服务需求的困难民政对象提供免费或低偿的居家上门家政服务。


  为了向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活动和享受社区服务的场所,2013年起,中山市开始着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各级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及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累计筹集资金约2.9亿元,对社区设施进行整合利用,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9家,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包括市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镇(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4个。各镇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普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运营。


  2016年,全市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阵地,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超过2700多万元,拓展老年人探访、康复、家政、助餐、医疗等服务。目前,以专业社工、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义工等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有2500多人。2016年,有12万多人次老人享受了上门家政照料服务,另有35万余人次老人享受探访、康复、助餐、家庭医生、预约挂号、文体康复等服务,力求满足社区老年人日益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


  兼顾集中供养和服务社区老人


  据了解,全市现有养老机构22间,其中市级公建民营养老机构1间,民办养老机构1间,镇办敬老院19间,光荣院1间,为社会提供养老床位4532张,入住老人1893人,其中自费老人1150人、政府供养老人743人,入住率约41.8%。面对入住敬老院生活的老年人不多,养老床位空置的情况,如何加快盘活闲置资源,激发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的活力,更好地满足中山老人的养老需求,是中山市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居家养老发展与养老机构改革密切结合,引入社会力量整合利用养老机构基本设施,发挥养老机构专业服务优势,推进敬老院从院内走向社会,服务社区老年人,打造“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成为中山养老的发展趋势。据了解,全市共有10个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镇敬老院内,对敬老院的部分建筑和设施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运作管理。同时,多个镇区将社工站点建在敬老院内或引进社工机构进驻,依托敬老院场所设施,开展多样的养老服务,为敬老院入住老人及邻近社区老人提供文体娱乐、保健护理、辅导教育、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


  居家养老紧急援助信息平台服务3万老人


  2016年,中山市“关爱老人工程”提出的“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紧急援助信息平台,呼叫系统服务项目从紧急救援拓展至家庭医生、预约挂号、用药提醒、陪护就诊、物品配送、社区活动等。”得到落实,提供中山养老信息服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与包括提供健康服务、维修服务、便捷购物、家政服务、社工服务等70多家服务机构签订了协议,向已安装爱心铃的3.6万户社区老年人提供包括预约挂号、用药提醒、家政服务、上门探访等服务。去年5月起推出爱心铃APP(手机端),目前,使用爱心铃APP用户已达900多户。


  “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


  据介绍,中山市的敬老养老事业得到各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热心企业及个人的大力支持。在去年的敬老月期间,有1.2万多个企业、单位和个人捐资超过3000万元,走访慰问老年人,推动老年文体活动的发展,使超过36万人次的老年人参与其中和受惠。


  中山市民政局还以市慈善总会为依托,建立中山市博爱行动义工服务总队,建立专业“社工”引领“义工”的服务模式,引导低龄老年人加入博爱行动义工队伍,让老年人利用自己的专长参与到“关爱身边人”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参与社会的机会,也使得他们在活动中提升了自我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此外,中山市实施“银龄安康”计划,通过市镇两级政府补助、热心企业、慈善捐助、个人出资等方式募集资金为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提高老人抗风险能力。2016年,全市共有22.7万人次的老人参加了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和中国人寿中山分公司联合推出的“银龄安康”惠民老人保险工程,覆盖超过91%的户籍老人,赔付3041人次,赔付金额达到326万元,为老人防范意外风险提供了保障。


  对话中山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


  记者:一些独居的“三无”、“五保”困难老人如果自己在家时发生了意外状况,有些什么途径可以帮到他们呢?


  应急呼叫装置可解困


  沈名晓:中山市从2011年起就开始推广安装应急呼叫系统。目前主要有“颐老一键通”、“慈善爱心铃”、“关爱铃”、“健康通”等服务品牌,全市已有5万多户老年人家里安装了应急呼叫装置。散居“三无”、“五保”老人可以申请免费安装和使用应急呼叫装置。如老人发生紧急意外状况,可以按装置紧急键与服务平台的话务员联系,话务员根据情况为老人联系120、110及亲友等提供应急响应,即使老人无法清晰表达或无法说话,话务员也会根据预先录入的老人资料及环境声音,为老人联系支援服务。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服务的不断完善,目前应急呼叫系统已不仅仅提供紧急响应服务,还将服务延伸至一般类别服务。例如,老人有物品配送、安装维修、餐饮服务、预约挂号、健康咨询、上门诊疗等需求时,都可以通过呼叫装置的一般服务键与服务平台话务员联系,由服务平台为老人安排相应的免费或付费服务。此外,服务平台还会不定期向老人提供社区服务活动资讯、节日慰问、健康提醒等信息,维系老人与社会的接触。


  记者:目前中山市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人可以领取养老护理、服务补贴,具体如何实施呢?


  按身份、年龄和失能程度补贴 每人每月60元~200元不等


  沈名晓:2016年10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这个补贴制度,主要是对中山市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发放养老护理、服务补贴。发放的对象是中山市户籍的60周岁及以上的“五保”、“三无”失能老人和60周岁及以上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以及80周岁及以上的“五保”、“三无”、低保家庭中的高龄老人。按照其身份、年龄和失能的程度给予每人每月60元~200元不等的补贴。想申请这个补贴的,可以由老人本人提出申请或由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其户籍所在地的镇区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本人或其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委会代为申请。另外,要提醒的是,申请补贴要经过专业人员对老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失能程度进行系统评估后确认符合条件的,才能领到补贴。这项补贴是从2015年7月1日起计发的。


  记者:关于经济困难的高龄老年人补贴,是否要老人主动提出申请?如果老人已经是低保家庭要不要另外申请呢?


  沈名晓:是的。如属于低保家庭中60岁及以上的失能老人是可以申请这个补贴的。


扫描关注

0760-2810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