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镇”改革又有大动作 中山哪些镇有望先受益?
作者:发布时间:2016-12-21 次浏览
来源:南方日报
小榄面积仅有75.4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已达32.2万人,2015年GDP达274.4亿元,已成为“超级镇”。小榄面积仅有75.4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已达32.2万人,2015年GDP达274.4亿元,已成为“超级镇”。
广州地铁将延伸到中山小榄的消息,最近在许多人的朋友圈刷屏。
在小榄待过的人,估计很难将其看作一个镇——虽然面积仅有75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已达到32.2万人。2015年该镇生产总值达274亿元,比2011年增长35.6%。无论是镇容、生活配套还是经济实力,小榄已与一个县相当。在中山,“超级镇”也并非只有小榄一个。镇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与近年来中山不断深化的镇一级行政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全国范围内针对“超级镇”的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幕开启。
在此轮改革中,中山哪些镇区将率先受益?中山能否借此加快推进部分镇区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推进全域中山建设?这一轮改革是否能解开“超级镇”困扰多年的“心病”?
中山已推动多轮权限下放
在广东,若提起经济与人口规模可媲美县区的“超级镇”,许多人估计会想到中山。这里既有诞生全国第一个“农民万元户”的小榄镇,也有2015年居民储蓄余额超过200亿元的古镇镇。上述镇区能够高速发展,背后离不开不断深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制度红利作为发展引擎,靠专业镇经济起家的中山,近年来先后推出多轮事权下放,为镇域经济发展松绑。以中山市发改局为例。自2011年9月21日第一批事权下放起至今,该局调整下放的事权共计81项,包括51项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权、9项行政处罚权和21项日常管理事项,由镇区统筹组织实施。
对于这些镇区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能带来的利好非常多。最显而易见的效果是,“群众市镇两头跑”变“镇区当地办”。群众往返奔波次数减少,办事创业的成本降低,镇区生活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例如,以前要开饭店、要在药店增售保健品,都需到市药监局办理许可证。而权限一旦下放,老百姓再也不用为了许可证跑到市里,在镇区就能解决。对于镇区而言,基建工程、特许经营项目招标核准权限下放后,企业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民间投资热情进一步加快。另外,这一改革对于盘活社区闲置土地、发展集体经济也很有利。
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较为直观地体现这一变化——
“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不包括1000万元)镇级财政出资,不涉及市级财政出资项目的招投标核准事项”(不含两区两镇),自5年前由中山市发改局下放权限给各镇区以来,累计办理总量已经达409宗,平均办理时间为5.5个工作日,对比法定办理时间20个工作日缩短14.5个工作日,效能提升率为72.5%。
这当中,5年里坦洲镇累计办件量最多(88宗),且呈上升趋势,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的办件量(73宗)约占总量的83%;民众镇单项平均办理耗时最短,为2个工作日(3个环节耗时分别为0.5、1、0.5工作日),效能提升率为90%。
谈及镇一级行政体制改革,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感触颇深。他表示,多年前中山就赋予许多镇区相当大的权限。在“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中山市围绕“哪些权限不能放?”这一核心,最大程度把权限下放给镇一级。梁士伦评价,中山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说起步比较早、下放比较大、范围比较宽。
“超级镇”也有难解“心病”
经历多轮改革,许多镇区已经获得较大的事权。但其实在行政体制上,“超级镇”也有难解的心病。
在中山,许多镇区的外来人口远远超过本地人口,这对当地的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小榄32.2万的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仅为16.9万人。三乡19.1万的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仅有4万人。
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不少方面镇一级不是行政审批与行政执法的权力实施主体,随着行政执法权的下放,镇区甚至还存在“一套队伍、多套服装”的尴尬。社会管理压力逐渐增大,人员数量和体制改革却跟不上增长的需求,这是许多“超级镇”的“心病”。
另外,由于镇一级不是权力实施主体,镇区相关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验不足,这也是许多市级职能部门不敢彻底下放权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一旦发生行政诉讼,最终的结果可能要由市级职能部门承担。
在专家看来,新出台的指导意见对中山镇域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影响,是扩大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指导意见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一些县级管理权限,包括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强制和监督检查权等赋予经济发达镇,制定目录向社会公布,明确镇政府为权力实施主体。
梁士伦认为,此次改革明确镇一级政府可以作为权力实施主体,这将解决上一轮中山行政体制改革不彻底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政府行政审批与行政执法等内部工作机制的优化。
有镇区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说,新政若真的全方位实施,相信市级职能部门应该会更乐意将更多权力下放。但市直相关部门人员必须加强下沉,以加快提升镇一级的执法能力。
三类镇区或率先受益
如若指导意见全方位实施,中山有哪些镇区将首先受益?有专家分析,结合指导意见的方向,有三类镇区或率先受益。
第一类是人口规模庞大的镇区,如小榄、三乡、古镇、沙溪、东凤、三角等镇。
指导意见提出,将充分考虑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合理确定经济发达镇认定标准。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一般在10万人左右,中部和东北地区一般在5万人左右,西部地区一般在3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公共财政收入等指标连续2年位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乡镇前10%以内。
今年年中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为68.7%,而中山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水平,居全省第五,珠三角第五。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山绝大多数镇区的城镇化率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乡镇前10%以内。
如若从人口数量上分析,包括小榄、三乡、古镇、沙溪等在内,中山许多镇区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万人,基本达到经济发达镇认定标准。这也意味着,在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这些镇区有望获得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第二类是特色小镇,如大涌等。
指导意见提出,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镇,以及历史文化名镇等特色小镇,应予重点考虑。在中山,许多镇区常住人口尚未达到10万的级别,但凭借着积累多年的专业镇沉淀,这些镇区正在往特色小镇的方向发力,比如大涌镇。
据悉,在7月20日的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中山有两个申报省特色小镇的项目——古镇灯饰特色小镇、大涌红木文化旅游小镇。根据中山的规划,未来多个镇区均将往特色小镇的方向发展。
第三类是设有开发区的经济发达镇,如翠亨新区与南朗镇。
指导意见提出,设有开发区的经济发达镇,可探索镇区管理机构合一体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促进开发区与经济发达镇融合发展。梁士伦认为,翠亨新区和南朗镇完全可以这个为契机,通过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来实现实质性的合并,并进而促进市镇两级行政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深化,推进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更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
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