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将建“两区一湖一岛”格局 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作者:发布时间:2018-01-19 次浏览
中山将建“两区一湖一岛”格局 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018-01-19 08:01:50 来源:南方都市报
0评论
.
1月17日上午,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部署了2018年的各项工作。
.
1月17日,中山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开幕,与会代表认真听取报告。
1月17日,中山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开幕,与会代表认真听取报告。
我认为今年的报告比往年分量更重,3大板块,7大方面对去年工作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报告直面了目前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影响中山目前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剖析得很到位、很直接、很深刻,比如黑臭水体的问题,比如交通制约发展的问题,比如创新动能不足问题,这些都没有回避。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报告明确了制造强市、质量强市、交通强市与文化强市这四个“强市”,为中山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发展有了明确的定位,有了明确的抓手。未来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怎么做,一目了然。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增加规范化幼儿园学位6000个,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学校40所”;“全市15个流域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动工,改善河涌水环境质量”“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市中医院新增公共停车位930个,市博爱医院新增100个”;“5个组团儿童公园对市民开放”……2018年,这些民生大事将发生在中山人你我的身边。1月17日上午,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部署了2018年的各项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旭东等市领导出席会议。
稳步发展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大关
过去一年中山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焦兰生用“打出一整套提质增效组合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来形容中山所取得的成绩。焦兰生表示,2017年,预计中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大关,地均生产总值每亩约12万元,均处全省前列。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山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珠三角第4,经济竞争力排珠三角第5。经济结构更加趋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4.6%,重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1.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61.3%。
科技创新方面,《报告》指出,预计中山去年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4%,居全省前列。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456件,增长35.2%。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火炬开发区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翠亨新区获批省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成功承办2017年广东省“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以色列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落地,哈工大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挂牌,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385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继续翻番增长,预计超过1700家,实现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在城市建设方面,焦兰生介绍说,中山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一中心、四组团”发展模式有序展开。要素资源统筹能力不断增强,“规划建设九大产业平台,引入项目68个,投 资额达645亿元。”同时,特色小镇加快建设,大涌镇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东升镇纳入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3个特色小镇成为广东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示范点,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启动建设。
在民生方面,财政民生支出平均占财政支出比重近七成。其中,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城乡居民收入比排全省前列;医保病种分值结算模式在全省推广,社会保险“五险”参保达995.6万人次,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80%以上;教育方面,完成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学校15所,动工建设18所,新增公益普惠性幼儿园15所,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9745个。
质量强市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对于经济稳增长,报告提出中山将聚焦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南都记者观察发现,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5年提“实体经济”,明确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正如市长焦兰生所说“实体经济为中山发展创造了辉煌,中山走向新的辉煌也离不开实体经济。”报告指出,中山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计划,筹建一批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转化中心。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引导6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完善“园区管理中心+开发公司”管理架构,加快平台土地征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转型升级等工作,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产业平台开发。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高成长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多措并举促进一批小微企业上规模、中型企业上档次。加大财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产业扶持资金21 .8亿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工匠精神。
对此,梁士伦颇有感触,“中山本身就是制造业大市,也是工业大市,但是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尤其中山本身创新资源不足,导致中山离制造业强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报告首先提出要打造制造强市。另一方面,报告还提出中山要打造全国质量强市,“没有质量强市的支撑,制造强市也无从谈起”。尤其,目前,中山经济主要还是小微企业、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一个产业格局,“目前,质量问题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提出质量强市发展对于中山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尤为关键”。
南都记者观察此次报告里突出了“培育小巨人企业”“保护企业家精神”及“弘扬工匠精神”等关键词。对此,梁士伦解读称,所谓小巨人企业,企业规模往往不大,但在某一个领域内做到最精最强,是“隐形冠军”,比如,中山有一家做指甲剪的企业就是全国这个行业里的第一。“中山长期以来是星星多,月亮少,小微企业多,全部培育成大型龙头企业也不现实,但是如何让这些小微企业做精做强,形成**竞争力,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强调质量,弘扬做精做细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人才,而培育人才最**的是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企业经营思路正不正确,企业有没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发展敢不敢创新,敢不敢冒险,**是企业家。创新驱动时代,产能过剩情况下,靠胆识发展企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梁士伦表示。
创新驱动将构建“两区一湖一岛”格局
在狠抓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焦兰生介绍说,中山将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坦洲科创岛、三角迪茵湖科创基地建设,与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构建“两区一湖一岛”格局。发展壮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行动,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对标全球顶尖创新资源,探索组建国际孵化器和加速器,引进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创新团队。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吸引香港、澳门科研团队落户中山。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推进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
对于构建“两区一湖一岛”格局,梁士伦解读说,创新需要有创新的主体,技术、人才、现代金融以及平台。而创新平台,中山之前一直在发展火炬开发区与翠亨新区,现在新增加的这一湖一岛分别属于东北组团和南部组团。此外,梁士伦还建议未来每一个组团都应建立一个创新平台,并形成自身的创新要素内核。对于“一湖一岛”,梁士伦解读称,三角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来有望形成更多的创新要素资源的积聚。坦洲本身在规划这个创新岛,同时,考虑到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其处于中山承接港澳创新要素资源的一个桥头堡的位置,且该镇又拥有相对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在大湾区内,“三角的一湖由于处于东北组团,更多将北接广州的创新资源,坦洲一岛更多是对接港澳,而两区更多则是对接深圳的创新资源。”他强调,中山创新要素资源不足,成为中山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通过“两湖一区一岛”可以使中山更系统更完备地承接周边**城市的创新资源。同时,可以使中山利用这个创新载体更好地融入大湾区。
此外,在推动服务业创新方面,《报告》指出,中山将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科技中介等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大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力度,加快发展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提升计划,推动服务业企业“上规上限”。加强服务业区域合作,主动承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辐射。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厕所革命”。
据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解读称,目前,中山已下发《中山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其中,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已明确提出“全域中山、统筹发展、强化中心、突出东西、提升南北”发展理念,依托市域镇区产业基础优势和产业发展差异,深化区域分工合作,整合拓展区域创新资源,构建区域主体功能明确、发展优势互补、集聚效应显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功能区,形成“以中部为**、以东部为新引擎,协同南北两翼发展”的空间布局。
具体来看,即要打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区: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等业态,巩固提升全市政治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卫中心建设水平,打造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首善之区;打造东部服务业对外合作先行区:重点发展生物健康医药服务业、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创意产业;打造西北部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区: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家电、环保宜家居、创新灯饰、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南部特色旅游示范区:重点推进游艇休闲旅游项目、温泉养生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等健康养生游,打造成区域性生态旅游休闲集聚区。
开门做规划“让群众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角”
“要坚持开门做规划,让群众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角。严格规划的刚性管控,保持城市建设不变形、不走样。”在城乡规划统筹和引领方面,焦兰生强调,中山将谋划编制该市总规2035,做好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推进多规融合。加强总规与土规的衔接。同时,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优化城市生态控制线。建立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明确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和节点。实施“强心”战略,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强中心城区天际线、山际线、滨水线管控。开展岐江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塑造滨水景观风貌。
此外,《报告》明确,中山将推进组团式发展,理顺市、组团、镇区之间的关系,加快交通、体育公园、儿童活动场所等组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岐江新城建设,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探索新时代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布局一批适应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项目。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把大涌、古镇打造成为特色小镇中的精彩范例。
对此,梁士伦分析说,“规划工作要打开门来做,不是完全依赖政府能做好的事情,在过去的规划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规范与不科学,导致中山变得特色不足,且存在一定的短视性,只有开门办规划,让居民参与到其中,才能集思广益,更广泛地获得居民的信赖与支持”。此外,关于特色小镇,梁士伦认为,经过一年的建设,部分特色小镇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建议今年要开始回头看其成效,梳理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其优点、发现整改其缺点,使其真正成为全市发展的标杆。
交通强市将加强交通微循环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山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开展城市地铁前期研究,加强与周边城市轨道网规划衔接。配合推进深茂高铁规划建设,加快南沙港铁路建设,积极推动广州、佛山地铁延伸至中山工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一期、西部外环高速(含小榄支线)建设,配合推进深中通道、广中江高速、香海高速、南中高速建设。加强快线建设,完成长江路主线部分快速化改造,完成康华路改造,建成横栏快线(西二环至古神公路段)、阜民路(阳光大道段)、北二环(沙港公路),推进105国道南段、民众快线、南朗快线、大涌快线等7条快线建设,动工建设古镇快线。
此外,规划建设多条过岐江河通道。加强交通微循环建设,落实《主城区近期交通改善详细规划》,开展中心城区路面升级及全要素改造。推进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加强港口建设,推进“一港五区”智能化建设,提高集疏运能力。完善马鞍港区配套设施,加快新客运码头及综合体建设。加强交通管理,推进“智慧交通”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建立路、车、人之间高效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化、共享型便捷交通服务体系。创建省级公交示范市,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优化农村客运和公交线路网络,实现公交车WIFI全覆盖。加强网约车、电动车、共享单车管理。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治理行动。设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对此,梁士伦解读称,交通强市的概念今年是第一次提出。中山与周边城市相比,交通一直相对是一个短板。“不管是中心城区到各个镇区,镇区之间以及中山与市外的交通连接都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个短板如何去补齐,甚至使其成为中山未来发展的优势极为重要。梁士伦强调,中山本身区位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就是因为交通不畅,使其区位优势一直停留在潜在优势上,无法转变为现实优势,“无法使其成为中山发展的支撑”。提出交通强市,一方面与省委省政府对于中山的定位要求相适应,同时也是解决中山这一重要短板的一项重大举措及战略部署。
此外,对于报告中提到的“加强交通微循环建设”,梁士伦认为,这主要是为缓解主干道交通拥堵问题而提出的,“比如,你开车行入中山路、兴中道、起湾道,一堵上你就出不来了,但是如果打通了微循环系统,你就可以从类似‘毛细血管’的小街巷里走出来,这样可以减少拥堵,缓解车辆拥堵问题。此外,目前,路面大量停车问题也是打通微循环需要面对的问题,路面不存在乱停车,微循环打通后,马路自然就会相对通畅起来”。
知多D
2018年中山定下什么“小目标”?
2018年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